“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认定与法律评价——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理论的启示

被引:14
作者
池应华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北京
关键词
事实认定; 法律评价; 见死不救; 亲社会行为; 责任扩散; 旁观者效应;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05.06.002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030104 ;
摘要
在危急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有时伴生着一种人们称之为“见死不救”的现象。“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应被定罪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定罪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只有在事实已被认定的前提下,才能作出法律评价。“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构成到底如何?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见死不救”行为进行解读,从而作出准确的法律判断。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论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关系 [J].
陈兴良 .
法学, 2005, (04) :3-7
[2]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J].
黎宏 .
法商研究, 2002, (06) :28-34
[3]  
社会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S.E.Taylor等著, 2004
[4]  
心理学的故事[M]. 海南出版社 , (美)墨顿·亨特(MortonHunt)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