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秋季典型大气高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变化特征

被引:45
作者
周敏 [1 ,2 ]
陈长虹 [1 ]
王红丽 [1 ]
黄成 [1 ]
苏雷燕 [2 ]
陈宜然 [1 ]
李莉 [1 ]
乔月珍 [2 ]
陈明华 [1 ]
黄海英 [1 ]
张钢锋 [1 ]
机构
[1]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细粒子; 化学组分; 水溶性离子; 有机碳与元素碳; 霾;
D O I
10.13671/j.hjkxxb.2012.01.019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于2010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在上海市城区对大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及细粒子化学组分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获得了秋季大气灰霾和沙尘等典型污染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特性.观测结果显示,在大气灰霾污染过程中PM10和PM2.5的日均最高浓度分别达到216~293μg·m-3和130~204μg·m-3,PM2.5/PM10的比值在65%以上,总的可溶性无机离子(TWSII)占PM2.5质量浓度的50%以上,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总和占25%~30%.二次可溶性离子(SO24-,NO3-,NH4+)占TWSII的83.3%~87.5%,OC/EC的比值在5左右,表明在灰霾污染过程中二次组分对PM2.5的贡献较大;沙尘天气以粗粒子污染为主,TWSII、OC和EC分别仅占PM2.5质量浓度的27.2%、13.4%和2.0%,二次可溶性离子(SO42-,NO3-,NH4+)占TWSII的55.7%,Ca2+、Mg2+等地壳组分的比例较灰霾天气明显升高.研究结果还显示,SO24-和NO3-等二次离子组分的生成与颗粒物中硫与氮的氧化速率有关,在大气灰霾过程中硫转化率(SOR)和氮转化率(NOR)值较高,分别为0.24±0.10和0.15±0.06,说明SO2通过二次反应生成SO24-的能力较强,在污染的环境下高浓度的NO2更有利于向NO3-转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1] 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风向因素研究
    刘咸德
    李军
    赵越
    安欣欣
    李冰
    杨红霞
    李玉武
    董树屏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01) : 1 - 6
  • [2] China
    Eng, David L.
    Ruskola, Teemu
    [J]. SOCIAL TEXT, 2009, 27 (03) : 63 - 66
  • [3] 北京夏季高温高湿和降水过程对大气颗粒物谱分布的影响
    胡敏
    刘尚
    吴志军
    张静
    赵云良
    Birgit Wehner
    Alfred Wiedensohler
    [J]. 环境科学, 2006, (11) : 2293 - 2298
  • [4] 北京市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Ⅰ)——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陈建华
    王玮
    刘红杰
    岳欣
    李红
    汤大钢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2) : 34 - 38
  • [5] 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中含碳物质的研究
    刘新民
    邵敏
    曾立民
    张远航
    [J]. 环境科学, 2002, (S1) : 54 - 59
  • [6] 北京大气气溶胶部分无机组分及相关气体的浓度变化
    周福民
    邵可声
    胡敏
    唐孝炎
    [J]. 环境科学, 2002, (01) : 11 - 15
  • [7] 大气环境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唐孝炎, 2006
  • [8] Atmospheric OH reactiv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 China in summer 2006: measurement and model results[J] . Lou S.,Holland F.,Rohrer F.,Lu K.,Bohn B.,Brauers T.,Chang C.C.,Fuchs H.,H?seler R.,Kita K.,Kondo Y.,Li X.,Shao M.,Zeng L.,Wahner A.,Zhang Y.,Wang W.,Hofzumahaus A..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0 (214)
  • [9]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for aerosol constituents and changing roles of calcium and ammonium aerosols in the neutralization of aerosol acidity at a semi-urban site in SW India
    Safai, P. D.
    Budhavant, K. B.
    Rao, P. S. P.
    Ali, K.
    Sinha, A.
    [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0, 98 (01) : 78 - 88
  • [10] The roles of sulfuric acid in new particle formation and growth in the mega-city of Beijing[J] . Yue D. L.,Hu M.,Zhang R. Y.,Wang Z. B.,Zheng J.,Wu Z. J.,Wiedensohler A.,He L. Y.,Huang X. F.,Zhu T..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0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