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具”还是“代替”?人工智能究竟能否取代人类教师的哲学省思

被引:17
作者
张务农 [1 ]
贾保先 [2 ]
曾强 [3 ]
常晟 [3 ]
机构
[1] 河南大学教育行动国际研究中心
[2] 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3]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教育; 教育技术; 技术哲学;
D O I
10.13445/j.cnki.t.e.r.2021.01.003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G451 [教师];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4 ; 0401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会否代替人也成为当今教师教育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本文从技术可能性和价值合理性两个视角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生理意义上的人存在着被彻底还原的可能,但从哲学意义上看,人类的心灵又是不可被彻底还原的。具体而言,教师具有伦理上的优先性,人工智能不可能在伦理的意义上取代人类教师;教育是生命个体的成长历程,人工智能不可能在生长的意义上取代人类教师;人工智能是以功能性存在的类人机器,因此它无法在整全的意义上代替人类教师。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 [J].
张务农 ;
贾保先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1) :122-128
[2]   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关系的新释——基于技术现象学“人性结构”的视角 [J].
杨绪辉 ;
沈书生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5) :12-17
[4]   面向在线学习的多模态情感计算研究 [J].
薛耀锋 ;
杨金朋 ;
郭威 ;
李卓玮 .
中国电化教育, 2018, (02) :46-50+83
[5]   世界的图景化——现代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J].
吴国盛 .
科学与社会, 2016, 6 (01) :43-73
[6]   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的嬗变 [J].
徐珍 .
湖南社会科学, 2015, (06) :16-20
[7]   伯格曼聚焦物与装置范式关系解析 [J].
王伯鲁 ;
魏擎宇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 17 (02) :69-72
[8]   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 [J].
郑祥福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05) :34-37
[9]   论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J].
陈新政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 (03) :101-105
[10]  
教育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育哲学》编写组,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