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Ⅲ.不同类型品种F1花粉不育性的等位基因分化

被引:33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刘桂富
杨进昌
张华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东省农业厅,广州,广州广州市蔬菜研究所,广州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杂种不育性; 亲和性; 等位基因分化; 杂合性; 栽培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台中65等基因F1不育系为遗传测验种,测定了栽培稻(O.sativa)45个品种在3个F1不育基因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化度。在S-E3基因座上,除Dular带有Si/Si基因型外,其余被测品种均带有Si/Si基因型。在S-E2和S-E5基因座上,籼型品种带有高频率的Si基因,而粳型品种带有高频率的Si基因。Si和Si均具有不同的分化度。籼型品种携带的Si基因和粳型品种携带的Si基因具有较高的分化度。中间型品种和广亲和品种的等位基因分化在S-E2基因座上与粳型品种相似,而在S-E5基因座上与籼型品种相似。此外,分析了各类型品种相互杂交F1杂种在S-E2和S-E5基因座的杂合率、杂合度和杂合性。与籼/粳杂种相比,中间型品种(包括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和粳型品种杂交,F1杂种均具有较低的平均杂合性,从而表现出较高的亲和性。因此,无论是杂种不育性还是杂种亲和性均由花粉不育基因控制。花粉不育基因也称为特异亲和基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41 / 55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栽培稻(Dryzasativa)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Ⅰ.等基因F1不育系杂种不育性的双列分析
    张桂权
    卢永根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03) : 97 - 101
  • [2] 广亲和选系“02428”在籼粳亚种间杂交的初步利用
    邹江石
    聂毓琦
    潘启民
    傅春霞
    郑为认
    裔承宽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01) : 6 - 14
  • [3] 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基础
    张桂权
    卢永根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7, (03) : 53 - 62
  • [4] 云南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 Ⅱ.亚洲栽培稻分类的再认识
    程侃声
    周季维
    卢义宣
    罗军
    黄迺威
    刘光荣
    王象坤
    [J]. 作物学报, 1984, (04) : 271 - 280
  • [5] Araki,1984,Japan J. Ikehashi,H and H.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