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及其利他主义经济学

被引:1
作者
方绍伟
机构
关键词
利他行为; 贝克尔; 经济学; 人力资本论; 利他主义; 效用函数; 诺贝尔经济学奖; 物质资本; 经济学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91.3 [近现代经济思想(1640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加里·贝克尔由于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人类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方面而荣获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贝克尔193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自1968年起,他一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他的主要论著有:《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年)、《非理性行为和经济理论》(1962年)、《人力资本》(1964年)、《时间配置论》(1965年)、《婚姻理论》(1973年)、《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学方法》(1976年)、《家庭论》(1981年)等。贝克尔是利他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于利他行为的分析构成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克·布劳格指出,人力资本论的根据在于,人们并不把自己的经济活动局限于市场上的商品选择,他们同时还在直接消费与未来的金钱或非金钱的满足之间进行抉择。把这种方法运用于解释伦理学所关注的利他行为,就得到了所谓的利他主义经济学。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经济学方法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布劳格(Blaug, 1990
[2]  
人力投资[M]. 华夏出版社 , (美)舒尔茨(Schultz, 1990
[3]  
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美)布坎南(Buchanan, 1988
[4]  
家庭经济分析[M]. 华夏出版社 , (美)贝克尔(Becker, 1987
[5]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勒帕日, 1985
[6]  
西方伦理思想史[M]. 辽宁人民出版社 , 章海山 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