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104
作者
李阳
机构
[1] 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营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剩余油分布; 河流相; 三角洲相; 胜利油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据胜利油区河流和三角洲储层的岩性、物性、微观特征、渗流参数和动态信息 ,分别将该油区两种储层流动单元分为 4类 ,建立了河流和三角洲流动单元模式。其中 ,流动单元E的储层物性最好 ,流动单元G、M为最佳储层和产层 ,流动单元P的物性最差。在特高含水期 ,流动单元G、M内剩余油相对富集 ,宏观剩余油多富集在流动单元接合部位、隔夹层处 ;对于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在韵律层上部富集 ;对于三角洲相储层多在韵律层下部富集。微观剩余油形式多样 ,有孤滴、薄膜、网状、斑状和连片状等 5种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J].
刘吉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3) :303-306
[2]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J].
俞启泰 .
石油学报, 2000, (02) :45-50+3
[3]   储层流体流动单元的矿场试验 [J].
赵永胜 ;
董富林 ;
邵进忠 ;
李士奎 .
石油学报, 1999, (06) :43-46+107
[4]   综述老油田改善开发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技术 [J].
岳登台 .
石油学报, 1998, (03) :5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