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罪及其死刑的社会生物学分析

被引:2
作者
黄晓亮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个体性杀人; 群体性杀人; 强互惠;
D O I
10.16478/j.cnki.jbjpc.2009.05.010
中图分类号
D917.1 [犯罪原因];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对于人类同种之间为什么要消灭对方生命的问题,理论上逐渐采用社会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生物学因素只是杀人犯罪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杀人者被认为是不愿意进行社会合作的人,那么,对这种背叛的处理最初就表现为处死。死刑成为维持社会合作的极端形式。"杀人者死"的观念获得社会认可,逐步成为社会正义观念,也具有社会生物学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人类合作秩序的起源与演化 [J].
汪丁丁 ;
罗卫东 ;
叶航 .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04) :39-47
[2]   为什么私力救济 [J].
徐昕 .
中国法学, 2003, (06) :65-76
[3]   从原始禁忌看社会规范的起源——读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 [J].
蒋立山 .
中外法学, 1996, (05) :1-9
[4]  
中国刑法史.[M].蔡枢衡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5]  
阅读生物学札记.[M].郑也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  
为什么打架.[M].耿文秀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  
信任论.[M].郑也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8]  
论人性.[M].(美)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O.Wilson)著;方展画;周丹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马克昌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10]  
古代社会.[M].(美)H.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