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方经济:制度特征与发展不平衡

被引:19
作者
丁四保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地方经济; 历史地位; 不平衡与地理成本;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07.01.001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反映在国民经济的研究中就是对区域经济和“地方”的关注。我国的地方经济和地方政府在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地方经济。针对多年来对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的不断指责,文章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阐述我国地方经济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其中,有我国地方政权的历史基础、地方经济的制度基础和在我国形成强势政府与强势经济的制度条件。发展不平衡是地方经济研究的又一个重点领域,但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地理学更多地要从地理条件方面去解释差异。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开发的地理成本,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偏僻的经济地理位置都会导致地区开发成本的高昂并影响地方经济的发育。文章主要讨论了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所导致的区域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 / 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魏后凯
    [J]. 经济研究, 2002, (04) : 19 - 26+92
  • [2] 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M]. 商务印书馆 , (英)高登·克拉克(GordonL.Clark), 2005
  • [3] 区域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丁四保等编著, 2003
  • [4] 经济区位论[M]. 科学出版社 , 张文忠著, 2000
  • [5] 交通运输地理学[M]. 商务印书馆 , 杨吾扬等著,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