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燕山西段前寒武系雾迷山组叠层石的环境意义
被引:4
作者:
周丽清
赵澂林
刘孟慧
机构:
[1] 石油大学勘探系
[2] 石油大学勘探系 届硕士生
来源:
关键词:
前寒武系;
沉积学;
沉积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叠层石广泛见于燕山西段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文中将其分为六种类型:核形石、凝块石、层状叠层石、波状叠层石、锥状叠层石和柱状叠层石。叠层石形态的变化由前向后代表由低能向高能的环境转变,其中以层状叠层石在雾迷山组最为丰富。研究表明,在当时无捕食动物与钻孔动物存在的情况下,大多数叠层石发育于潮下带环境。层状和波状叠层石主要出现在潮下高能带的下部,少量见于受保护的潮间环境。潮下层状和波状叠层石以其色深、纹层密集、缺乏干裂收缩缝和窗格状组构区别于潮间带。锥柱状叠层石出现于潮间带和潮下高能带的上部;潮间带的锥柱状叠层石可能因暴露干裂而继承性地有壁,但潮下带的却可能没有。核形石和凝块石占据着泻湖和水下凹地(生物丘之间的低洼地或废弃潮汐沟道)等低能环境。燕山西段的叠层石罕见于潮上带和波基面之下的潮下低能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20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