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被引:31
作者
钱婷婷
王迎春
郑祉芳
郑永光
机构
[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2] 暴雨与洪涝灾害实验室
[3]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4] 暴雨与洪涝灾害实验室 北京
[5] 北京
关键词
高温天气; 高压; 结构; 诊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就2000年7月11~14日北京连续4天≥35℃的高温天气,分析了与之相关的700hPa河套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指出它是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范围暖空气东移相关联的一个深厚的负涡度系统。由于河套高压是一个水平尺度较小的移动性系统,所以高温持续天数较短。作为一个暖性高压,河套高压所对应的负涡度系统在垂直方向可达到对流层上层。极锋急流出口区和副热带急流入口区的高空辐合机制使位于南北两条急流之间的河套高压为下沉运动控制,它所伴随的晴空区辐射增温和绝热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形成。文章最后提出了河套高压的形成还可能和高空急流的动力加压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会 [J].
王迎春 ;
葛国庆 ;
陶祖钰 .
气象, 2003, (09) :23-27+33
[2]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活动 [J].
陶诗言 ;
张庆云 ;
张顺利 .
气象学报, 2001, (06) :747-758
[3]   石家庄的高温闷热天气 [J].
赵世林 ;
车少静 .
气象, 2001, (09) :23-25+30
[4]   从人体舒适度看内蒙古地区夏季高温天气 [J].
邸瑞琦 .
内蒙古气象, 2000, (01) :42-44
[5]   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 I.历史概况及个例分析 [J].
谢庄 ;
崔继良 ;
刘海涛 ;
赵思雄 ;
孙建华 ;
陈红 ;
曾庆存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04) :323-333
[6]   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 II.模拟试验和机理分析 [J].
孙建华 ;
陈红 ;
赵思雄 ;
曾庆存 ;
谢庄 ;
崔继良 ;
刘海涛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04) :334-345
[7]   上海市夏季温湿效应与人体舒适度 [J].
王远飞 ;
沈愈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3) :60-66
[8]  
谢义炳文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谢义炳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