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被引:16
作者
吴楠 [1 ,2 ,3 ]
高吉喜 [1 ,4 ]
苏德毕力格 [3 ]
罗遵兰 [3 ]
李岱青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地形因子; DEM; 转移概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9.2 [中国土壤地理、土壤调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1∶10万的1980、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采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地形-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1980~2005年长江上游地区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1980~2000年,草地、林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变化趋势与2000~2005年相反。后5 a,可能由于退耕的土地出现反弹现象增多,草地和林地面积出现缩减而农业用地面积增加。两个分析时段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趋势类似,包括农业用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林地向农业用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裸地的转化。2)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区而林地、草地则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低海拔区主要是退耕还林和城市化过程。高海拔区主要是林地的退化消失和草地退化沙化过程。3)农业用地在坡度段10~25°所占面积比例最大。林地用地面积比例随坡度变陡呈现规则递增,城镇用地分布趋势与之相反。近年裸地趋向分布于缓坡区。坡度0~5°的区域主要是草地退化沙化过程;5~10°坡度段主要是退耕还林过程;大于10°的区域造林工程与森林退化并存。4)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对不同坡向的适宜性相差不大。各种坡向上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类似。
引用
收藏
页码:268 / 27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北京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覆盖动态
    吴晓莆
    唐志尧
    崔海亭
    方精云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02) : 239 - 251
  • [2]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
    刘瑞民
    杨志峰
    沈珍瑶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1) : 102 - 108+129
  • [3] 重庆石碗溪小流域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罗云云
    李瑞雪
    屈明
    [J]. 山地学报, 2004, (02) : 254 - 258
  • [4] 高程与坡度对巫山县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影响
    马泽忠
    周爱霞
    江晓波
    周万村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 107 - 109+183
  • [5] 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周万村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01) : 15 - 21
  • [6]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环境问题[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孙鸿烈, 2008
  • [7]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刘纪远主编, 1996
  • [8]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王金锡等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6
  • [9] Relating land use and global land-cover change-A proposal for an lGBP-HDP core project. Turner II BL,Moss RH,Skole DL. IGBP Report No.24 and HDP Report No.5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