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05-08-17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4
作者
张雪民 [1 ]
范学林 [2 ]
高省莉 [1 ]
冶林茂 [3 ]
任轶 [1 ]
机构
[1] 三门峡市气象局
[2] 灵宝县气象局
[3]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资料; 诊断分析; 暴雨;
D O I
10.16765/j.cnki.1673-7148.2007.s1.011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9210"实时资料,欧洲ECMWF和T213格点资料、物理量分析场,分析了2005-08-17三门峡市暴雨过程中500 hPa、700 hPa、地面天气形势及流场、水汽通量、总温度平流、散度,结果表明:副高东退,随着短波槽的东移加深,850 hPa和700 hPa槽前形成了≥6 m/s的偏南气流,打开了水汽通道,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中高层低槽后部冷空气的斜压作用以及地面西路冷锋的触发抬升,加之散度场上低层强烈辐合、中层上升、高层辐散的耦合机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对流层低层两类偏东风气流上物理量分布特征 [J].
宁志谦 ;
梁生俊 .
陕西气象, 2006, (02) :20-23
[2]   “云娜”台风影响的商城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J].
朱文洁 ;
王志强 ;
孙永霞 ;
冯庆合 ;
朱艳红 ;
易亮 .
河南气象, 2006, (01) :25-26
[3]   低层风场在暴雨发生中的动力作用 [J].
孙淑清 .
大气科学, 1982, (04) :39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