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水泉沟杂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6
作者
张招崇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同位素,岩石成因,水泉沟杂岩体;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1997.01.007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水泉沟杂岩体的δ18O‰值除个别样品高于10‰或低于5.5‰外,大多数在5.5‰~10.0‰之间。其三组铅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本区太古界桑干群变质岩,并位于上地幔和下地壳铅增长线之间。利用RbSr等时线求得锶同位素初始值为0.70618±0.00014,利用Faure[1]提出的二元混合锶模型求得岩浆源区由约64%的上地幔组分和约36%的地壳组分组成。通过对其O、Pb和Sr同位素综合分析后得出,岩浆起源于上地幔的顶部和下地壳底部的过渡带,同时岩浆在高位岩浆房中和上升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4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