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的构建——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1
作者
黄寰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关键词
整合科技资源; 跨区域; 科技赈灾; 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32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与发达国家减灾技术差异、我国减灾技术时空差异和我国区域减灾事业差异决定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必然性。本文在综合减灾思想指导下,建立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强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领导下,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整合各方各种科技资源,及时有效开展科技赈灾行动,形成一个有机、高效、自组织的科技管理系统,核心是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赈灾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相互间的协同产生最大的综合减灾绩效。论文具体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了党中央国务院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决策中枢、地方党委政府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执行中坚、其他区域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9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抗震救灾 有成都理工大学的重大贡献 [J].
黄寰 .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02) :1-3
[2]   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 [J].
陈顒 .
科技导报, 2008, (10) :3+2-3
[3]   综合减灾总动员 [J].
杨琳 .
瞭望, 2007, (34) :30-32
[4]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J].
马宗晋 ;
高庆华 ;
陈建英 ;
高祥林 .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01) :1-6
[5]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J].
史培军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6) :1-7
[6]   地震科技发展战略之思考 [J].
王兰民 ;
袁道阳 .
国际地震动态, 2005, (07) :23-29
[7]   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调整 [J].
史培军 ;
郭卫平 ;
李保俊 ;
郑璟 ;
叶涛 ;
王瑛 ;
刘婧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3) :1-7
[8]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J].
高庆华 .
地学前缘, 2003, (S1) :258-264
[9]  
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胡锦涛;.人民日报.2008,
[10]  
要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支持.[N].赵承;.人民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