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植物联合作用净化不同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研究

被引:13
作者
肖小雨
尹丽
龙婉婉
贺根和
机构
[1]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省生态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水生植物; 鲢鱼; 总磷; 叶绿素a; 去除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X174 [环境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815 ; 071012 ; 0713 ;
摘要
选择睡莲(Nymphaeatetragona)、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鲢鱼(Aristichthysnobilis)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ludinachinensis)为实验对象,设置富营养和极富营养两种浓度梯度,通过室外试验探讨不同动植物及其组合对两种浓度水平中总氮(TN)、总磷(TP)及叶绿素a(Chl-a)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和极富营养水平中,均以睡莲和黑藻组合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最好,TN去除率分别为66.4%和42.3%,TP去除率分别为97.1%和89.6%,TP去除率分别高出相应对照组53.2和35.3个百分点;鲢鱼和中华圆田螺的加入会引起TN和TP的升高,但是由鲢鱼、中华圆田螺、睡莲和黑藻组成的组合对藻类的抑制效果最好,其Chl-a含量始终保持最低含量,日均值不超过1.16 mg/m3。因此,鲢鱼、中华圆田螺、睡莲和黑藻联合作用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其协同作用可为景观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富营养化水体中芦苇和菖蒲浮床氮净化能力比较研究 [J].
邓志强 ;
李旭辉 ;
阎百兴 ;
张燕 ;
吕兑安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 (11) :2258-2263
[2]   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无机氮吸收动力学特征 [J].
张贵龙 ;
赵建宁 ;
刘红梅 ;
秦伟 ;
吴钰明 ;
杨殿林 .
湖泊科学, 2013, 25 (02) :221-226
[3]   不同富营养化水平对挺水植物生长及氮磷吸收能力的影响 [J].
刘利华 ;
郭雪艳 ;
达良俊 ;
李静文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6) :39-45+72
[4]   凤眼莲、水花生、鲢鱼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及氮、磷的去除作用 [J].
张伟 ;
韩士群 ;
郭起金 .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28 (05) :1037-1041
[5]   不同水生动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应 [J].
向文英 ;
王晓菲 .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36 (04) :792-797
[6]   底栖动物与挺水植物协同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 [J].
陈倩 ;
晁建颖 ;
张毅敏 ;
孔祥吉 ;
陆红 ;
高月香 ;
张后虎 .
水处理技术, 2011, 37 (08) :61-63+71
[7]   水库大型围隔放养鲢鱼、鳙鱼控藻的研究 [J].
王嵩 ;
王启山 ;
张丽彬 ;
王金鑫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11) :1190-1195
[8]   6种沉水植物系统对淀山湖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J].
王丽卿 ;
李燕 ;
张瑞雷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3) :1134-1139
[9]   Mechanisms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J].
Xiaoe YANGXiang WUHulin HAOZhenli HEMO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ed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and Ecological Health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China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 Soil and Plant Nutri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China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Indian Rive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University of FloridaFort PierceFL USA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An 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08, (03) :197-209
[10]   三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池塘水质的改良效果 [J].
林连升 ;
缪为民 ;
袁新华 ;
岳春梅 ;
佟雪红 ;
张守领 .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2) :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