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侗族群体的“集体走访体制”与“嘎老”对歌原则

被引:1
作者
曹端波 [1 ]
罗晓明 [2 ]
机构
[1]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2] 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嘎老; 集体走访体制; 对歌原则;
D O I
10.15958/j.cnki.gdxbysb.2014.06.014
中图分类号
J607 [民族音乐研究]; K892.22 [婚姻、丧葬];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5 ; 060207 ;
摘要
学术界对于侗族"嘎老"的界定具有较大的争议,其分歧的产生在于对嘎老与侗族多声部音乐的不同界定。嘎老对歌起源于南部侗族群体的集体走访体制,而集体走访体制与侗族社会结群紧密相关。侗族群体以集体走访形成两个不同的社会网络,婚姻圈的"村寨"与跨婚姻圈的"款";从而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嘎老对歌:一是以姻亲网络为构建模式的婚姻圈内部房族之间的婚恋对歌;二是以村寨联盟为构建模式的"款"内部村寨之间的社交对歌。嘎老对歌不仅仅是侗人社会"集体走访"的结果,而且有助于婚姻圈内部的稳定性,并将跨婚姻圈的不同村寨联系起来,形成村寨联盟。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平权”社会的差序:清水江流域苗族群体的政治体系 [J].
曹端波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1 (05) :46-52
[2]   音乐研究中音乐民族志的价值 [J].
安东尼·西格尔 ;
穆谦 ;
徐天祥 ;
刘艳花 .
中国音乐, 2008, (04) :252-255+263
[3]   南侗“嘎老”名实考——兼论侗族大歌一词的多重内涵 [J].
杨晓 .
中国音乐学, 2008, (02) :10-19
[4]   侗族的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 [J].
田联韬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2, (03) :49-54
[5]   侗族民歌的分类和侗族大歌的籍贯 [J].
张勇 .
贵州民族研究, 1984, (02) :149-151+148
[6]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M].(美) 西格尔; 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7]  
诗集传.[M].(宋) 朱熹; 集注.中华书局.2010,
[8]  
侗族大歌.[M].杨晓;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9]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冯光钰; 主编.京华出版社.2007,
[10]  
人的音乐性.[M].(英) 布莱金;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