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四化”协调发展效率测度

被引:30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四化”协调发展; 效率; 城市群; 空间差异;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城市群是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群"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应是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新常态"。但目前关于城市群"四化"协调的研究还很薄弱,亟需加强。"四化"协调发展不仅是现阶段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提供了识别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的新视角。以中国2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2011年各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及其效率的空间差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各城市群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上相对于工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城市群"四化"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只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属于"四化"高耦合且高协调的同步发展型城市群。兰西和黔中城市群内部"四化"协调发展最不平衡,呼包鄂、晋中、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四化"协调较为均衡。中国的城市群总体效率相对较低,23个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仅为0.815,达到最优效率的81.5%,处于效率中等水平,达到DEA效率最优的只有海峡西岸、中原、天山北坡和兰西4个城市群。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923和0.884,多数城市群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东部城市群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四化"协调发展效率,而西部城市群仍以粗放型的规模增长为主。旨在为评估我国城市群"四化"协调发展的效果提供定量的测算依据,进而为提高中国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与空间集聚效率奠定科学的决策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国的问题区域与区域问题——基于“四化”协同发展视角的分析(英文) [J].
李裕瑞 ;
王婧 ;
刘彦随 ;
龙花楼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4, 24 (06) :1115-1130
[2]   跨区域的洞庭湖城市群合作发展模式探索 [J].
王运斌 .
武陵学刊, 2014, 39 (05) :20-25
[3]   基于三阶段DEA和MALMQUIST指数分解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J].
梅国平 ;
甘敬义 ;
朱四荣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7 (04) :39-48
[4]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J].
方创琳 .
地理学报, 2014, 69 (08) :1130-1144
[5]   中国城市群的发育现状及动态特征 [J].
叶裕民 ;
陈丙欣 .
城市问题 , 2014, (04) :9-16
[6]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 [J].
董梅生 ;
杨德才 .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04) :14-24
[7]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J].
李裕瑞 ;
王婧 ;
刘彦随 ;
龙花楼 .
地理学报, 2014, 69 (02) :199-212
[8]   “新四化”的互动机理及其发展水平测度 [J].
袁晓玲 ;
景行军 ;
杨万平 ;
班斓 .
城市问题, 2013, (11) :54-60
[9]   城市群的界定与识别研究 [J].
王丽 ;
邓羽 ;
牛文元 .
地理学报, 2013, 68 (08) :1059-1070
[10]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J].
冯献 ;
崔凯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 (03) :26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