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银行体系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制度原因

被引:4
作者
盛洪
机构
[1]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银行; 投资品; 消费品; 无限责任; 金融机构; 消费资料; 无限财产责任; 存量改革; 企业; 企业管理; 中央政府; 上涨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 货币供应; 通货膨胀率; 经济增长速度; 金融制度; 经济制度;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1996.06.004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一、增量改革、国企亏损及其政治后果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主要采取了所谓"增量改革"的方式,即在现有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经济存量之外,允许非国有的、遵循市场规则的经济部门发展。这种改革方式的优势在于,由于避开了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存量部分,因而:(1)避开了由旧体制的惯性所带来的阻力,(2)也不存在一个即定的利益格局(这个利益格局可能会因改革而被打破,那些在改革中受损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中国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  
财政补贴经济分析.[M].李扬著;.上海三联书店.1990,
[3]   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 [J].
谢千里 ;
罗斯基 ;
郑玉歆 .
经济研究, 1995, (12) :10-22
[4]   双轨过渡与“双轨调控”(上)——改革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特点研究 [J].
樊纲 ;
张曙光 ;
王利民 .
经济研究, 1993, (10)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