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直接利益冲突”与公共精神的培育

被引:1
作者
冉光仙 [1 ]
徐明忠 [2 ]
机构
[1] 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
[2] 中共铜仁地委党史研究室
关键词
社会价值观; 非直接利益冲突; 公共精神; 公民社会;
D O I
10.15891/j.cnki.cn62-1093/c.2010.06.048
中图分类号
C914 [社会利益];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频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反映了当下公众价值取向上认同与质疑、动机与效果、参与与规避的矛盾与冲突,是形成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表征。治理诸如"非直接利益冲突"之公共危机,应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出发,以信心与参与、信任与合作、共生与责任为着力点,培育公共精神。这一研究表明,在社会价值观建设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注重培养独立人格,凸显多元共识,体现"以人为本"。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无直接利益冲突”考验政府执政能力.[N].罗必良;.南方日报.2006,
[2]  
中国人性论史.[M].徐复观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
[3]   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J].
樊浩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4) :27-42+204
[4]   传统伦理变革与社会公德培育 [J].
萧成勇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3) :249-254
[5]   中西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辨析 [J].
陈付龙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3) :71-76
[6]   解决群体利益冲突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机制 [J].
贺佃奎 .
科学社会主义, 2009, (01) :97-100
[7]   底线伦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行之路 [J].
何怀宏 .
绿叶, 2009, (01) :75-79
[8]   形成中的中国公民社会 [J].
廖申白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4) :33-42
[9]   试论当代中国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限制 [J].
陈秀萍 .
南京社会科学, 2008, (07) :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