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潜力视角的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以杭州湾南岸为例

被引:25
作者
李伟芳 [1 ,2 ]
陈阳 [1 ]
马仁锋 [1 ,2 ]
俞腾 [1 ,3 ]
任丽燕 [1 ]
李加林 [1 ,2 ]
机构
[1]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2] 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
[3] 嵊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式; 发展潜力评价; 海岸带; 杭州湾南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基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困境与本质解读,集成模糊综合评价、网络层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地发展潜力评价内容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诠释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空间管控策略之关联,提出了杭州湾南岸经济—生态协同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1科学地测度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评估海岸带土地效益的关键,采用反比例关系衡量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经济与生态的区域矛盾问题,为解决海岸带土地开发向生态敏感区拓展问题提供方法支持。2杭州湾南岸极高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占57.07%,中、低潜力区占42.93%,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呈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随着人工化地类面积逐渐趋少,自然化地类渐增,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呈现等级递减的规律。3凝练出经济—生态协同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是杭州湾南岸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实践趋势与基本模式,构建该模式须遵循"稳定经济开发、严控生态保育、调控双向功能"为主线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陆海系统并行,多功能组团"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方向、"生活—生产—生态"分段式协同管控的空间治理三重系统的逻辑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061 / 107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以杭州湾南岸为例 [J].
李伟芳 ;
俞腾 ;
李加林 ;
陈鹏程 ;
陈阳 .
地理研究, 2015, 34 (04) :701-710
[2]   宁波—舟山都市区结构的多维测度 [J].
王益澄 ;
马仁锋 ;
孙东波 .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5, 28 (02) :63-68
[3]   基于GIS的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评价——以杭州湾南岸为例 [J].
俞腾 ;
李伟芳 ;
陈鹏程 ;
陈阳 .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5, 28 (02) :80-84
[4]   空间统计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鄞州区滨海平原为例 [J].
陈阳 ;
李伟芳 ;
任丽燕 ;
李加林 ;
马仁锋 .
资源科学, 2014, 36 (11) :2273-2281
[5]   土地整治:中国乡村空间重构的必由之路(英文) [J].
龙花楼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4, 24 (02) :211-225
[6]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J].
龙花楼 .
地理学报, 2013, 68 (08) :1019-1028
[7]   海南岛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J].
刘锬 ;
康慕谊 ;
吕乐婷 .
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 (08) :75-80+97
[8]   海洋对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J].
廖继武 ;
周永章 ;
蒋勇 .
经济地理, 2012, 32 (09) :138-142
[9]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J].
龙花楼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2) :131-138
[10]   海岸带城镇空间扩展情景模拟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J].
马金卫 ;
吴晓青 ;
周迪 ;
王周龙 .
资源科学, 2012, 34 (01) :18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