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耗竭土壤的层间钾自然释放及固钾特性

被引:25
作者
徐国华,鲍士旦,史瑞和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
交换性钾; 自然释放; 作物; 缓效钾; 潜力指标; 层间钾;
D O I
10.13758/j.cnki.tr.1995.04.004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经生物耗竭后的8种土壤的研究表明:它们经过自然风干后,土壤的层间钾能自然释放而使交换性钾得到部分恢复,但耗竭程度愈烈,恢复能力则随之下降;经淹水或湿润处理后,土壤的交换性钾反有较大程度的再固定;而干湿交替处理后,能促进低施钾水平土壤中新固定态层间钾的释放,高施钾水平土壤中交换性钾的进一步固定。生物耗竭使土壤的固钾能力增强,但白土及黄泥土土壤的固钾率仅19—46%,新固定态钾易被作物再利用;而黄潮土及鸭屎土的固钾率则上升到55—74%,新固定态钾较难再利用。耗竭土壤的固钾强度与代表土壤供钾潜力指标的缓效钾值及土壤供钾容量(EUF-K-80℃)与数量(EUF-K-20℃)比例的EUF-KQ值均有很好的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8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Ⅳ.禾谷类及豆类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 [J].
徐国华 ;
鲍士旦 ;
史瑞和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2) :47-52
[2]   水稻土供钾特性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J].
陈克文 ;
卢伟娥 .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89, (01) :56-61
[3]   水分和温度对土壤钾素释放、固定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彭千涛 ;
范钦桢 .
土壤学报, 1984, (04) :38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