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及其有关病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抑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6
作者
田素芳
熊永炎
余少平
蓝菁
机构
[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湖北武汉,湖北武汉,湖北武汉,湖北武汉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p53; p21WAF1; p16; 胃肿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2 [胃肿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背景与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确定的胃癌致癌因子,但其致癌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p53、p21WAF1、p16为主要的细胞周期负调控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及其有关病变中,上述3种抑癌基因的作用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HID-AB(pH2.5)-PAS、SP免疫组化染色及Warthin-Starry染色,对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93例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94例胃上皮不典型增生(gastricepithelialdysplasia,GED)及60例胃癌(gastriccarcinoma,GC)中3种抑癌基因表达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胃癌发生的不同阶段,p53阳性表达率随病变发展而升高,在CAG、IMⅠ~Ⅱ、IMⅢ、GEDⅠ级、GEDⅡ~Ⅲ级及GC中分别为0、1.64%、6.25%、5.45%、23.08%、70.00%。p21WAF1和p16阳性表达率随病变发展而降低,p21WA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5.08%、100%、100%、71.79%、45.00%,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08%、81.97%、78.13%、89.09%、69.23%、40.00%。三者表达在GEDⅡ~Ⅲ与GEDⅠ组间、GC与GEDⅡ~Ⅲ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同一病变中,Hp感染阳性组p53、p21WAF1及p16阳性表达率虽然高于Hp阴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53突变及p21WAF1、p16失活
引用
收藏
页码:970 / 97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的关系[J]. 王东旭,房殿春,李为,杜群先,刘为纹.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09)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p16基因甲基化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J]. 石巍,廖爱军,刘革修.实用癌症杂志. 2001(04)
  • [3] p53基因在幽门螺杆菌致胃癌机制中的作用
    蔡嵘
    任刚
    陈强
    许幼如
    [J]. 实用癌症杂志, 1999, (04) : 274 - 275
  • [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抑癌基因p16表达的研究
    高华,袁媛,王兰,吴烨秋,王梅先,叶千红,刘士良
    [J]. 中华消化杂志, 1997, (04) : 242 -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