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

被引:4
作者
陈志刚
机构
[1]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
关键词
华夷观; 族群记忆; 族群意识; 王朝决策; 泛臣民观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2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五帝、夏、商、西周时期的早期华夷观,在族群观念层面概就地理方位而言,并不含有文化歧视与种族歧视的成分,这与五帝系统、夏、商、西周自身的族群属性及其兼容华夷的政治结构、不断向周边四夷族群扩张的历史存在根本性的因果关联。诚然,西周时期基于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选择模式的华夷观开始凸显、强化,但与此同时泛臣民观念也绝对性地贯穿于整个先秦时期。东周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后,华夷观念随着周边四夷诸族群对华夏族群联盟的频繁进攻开始渐趋强硬,但长期囿于诸国争霸的特定情势,无法落地生根。至秦汉以后,长城一线的烽燧防御系统始进一步固化了中原华夏族群与周边四夷族群的地缘军事格局,华夷观中的地域隔阂、族群与种族矛盾也开始随着华夷族群在地缘军事对峙的分和消长不断趋于螺旋式的强化,这也是历次王朝一统之后华夷族群融合过程大多缓慢、曲折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满清时代——最后一个征服王朝.[J].许倬云;.国家人文历史.2015, 18
  • [2] “华夷秩序”论
    何芳川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6) : 30 - 45
  • [3]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M].饶宗颐.中华书局.2015,
  • [4]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宋) 李心传; 编撰.中华书局.2013,
  • [5] 长城的崛起.[M].董耀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6] .[M].巴菲尔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 [7]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M].范祥雍; 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8] 诗经译注.[M].周振甫; 译注.中华书局.2010,
  • [9]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M].韩昇;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 [10] 游牧者的抉择.[M].王明珂;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