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三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原因分析

被引:66
作者
张尚印
张海东
徐祥德
张德宽
廖要明
宋艳玲
不详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开放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开放实验室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我国东部; 城市高温; 气候特征; 原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61—2000年夏季(6~8月)月高温资料,探讨了石家庄、南京、福州的高温气候特征,给出了高温天气过程原因分析及东亚副热带高压(下称东亚副高)的活动特点。结果表明,石家庄测站强高温过程期间干热和闷热天气持续时间不长,极端气温高,日平均风速小,日平均相对湿度小;南京和福州测站强高温过程期间闷热天气持续时间长,极端气温不高,日平均风速小,日平均相对湿度大。我国东部地区近40年来夏季月平均日照时数在减少。东亚副高和大陆变性高压是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盛并持续副高和大陆变性高压控制是我国东部地区高温日数和强高温过程偏多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829 / 8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宁夏高、低温天气及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 [J].
陈楠 ;
陈豫英 ;
彭维耿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04) :416-421
[2]   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 [J].
刘德 ;
李永华 ;
何卷雄 .
高原气象, 2003, (02) :173-178
[3]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J].
蔡英 ;
钱正安 ;
宋敏红 .
高原气象, 2003, (01) :14-23
[4]   中国1951—1997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季节特征 [J].
陈文海 ;
柳艳香 ;
马柱国 .
高原气象, 2002, (03) :251-257
[5]   上海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J].
谈建国 ;
殷鹤宝 ;
林松柏 ;
L.S.Kalkstein ;
黄家鑫 ;
邵德民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3) :356-363
[6]   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Ⅱ):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J].
范广洲 ;
吕世华 ;
程国栋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2, (01) :45-51
[7]   石家庄的高温闷热天气 [J].
赵世林 ;
车少静 .
气象, 2001, (09) :23-25+30
[8]   福建省夏季高温成因分析 [J].
邹燕 ;
周信禹 ;
林毅 ;
朱艳萍 ;
高珊 .
气象, 2001, (09) :26-30
[9]   北方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及其发展的天气学分析 [J].
张尚印 .
高原气象, 1984, (03) :83-89
[10]  
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M]. 气象出版社 , 吴兑,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