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烃源岩生成甲烷的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

被引:30
作者
李贤庆
肖贤明
米敬奎
TANG Yongchun
肖中尧
刘德汉
申家贵
刘金钟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石油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4]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5]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6] 不详
[7]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8] 湘潭
[9] Currier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烃源岩; 甲烷生成; 碳同位素; 动力学;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压力下黄金管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结果 ,应用 Kinetics和 GOR- Isotope Kinetics专用软件 ,获得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参数及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煤系泥岩及三叠系泥岩热解生成甲烷具有各自的活化能分布范围 ,分别是 197~ 2 6 8k J/ mol、180~ 2 6 0 k J/ mol、2 14~2 89k J/ m ol,频率因子各为 5 .2 6 5× 10 1 3s- 1、9.76 1× 10 1 1 s- 1、2 .2 70× 10 1 4s- 1 ,反映它们的生烃行为有所差异 ;其相应的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也有差别 ,平均活化能分别是 2 2 8k J/ mol、2 0 5 k J/ mol、2 31k J/ mol。在此基础上 ,应用这些动力学参数 ,并结合地质背景 ,进一步探讨了依南 2气藏天然气的成因和运聚成藏模式。研究表明 ,依南 2气藏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库车坳陷阳霞凹陷中心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主要聚气时间为 5~ 0 Ma,对应 Ro 为 1.2 5 %~ 1.95 % ,天然气散失率为 2 5 %~ 30 %。该研究对塔里木盆地 ,乃至我国其他地区天然气藏的成因评价与成藏过程研究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用开放体系的热解方法对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的研究:以东营凹陷某生油岩为例
    高喜龙
    肖贤明
    刘中云
    王建宝
    郭汝泰
    鹿洪友
    Tang Yongchun
    [J]. 地球化学, 2003, (05) : 485 - 490
  • [2] 应用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评价天然气的成因
    李贤庆
    肖贤明
    唐永春
    米敬奎
    熊波
    包建平
    [J]. 中国石油勘探, 2003, (04) : 50 - 55+7
  • [3] 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研究新进展
    李贤庆
    肖贤明
    米敬奎
    王飞宇
    申家贵
    [J]. 断块油气田, 2003, (03) : 1 - 4+89
  • [4] 库车煤成烃前陆盆地冲断带大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
    宋岩
    贾承造
    赵孟军
    田作基
    [J]. 科学通报 , 2002, (S1) : 64 - 69
  • [5] 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
    王招明
    王廷栋
    肖中尧
    徐志明
    李梅
    林峰
    [J]. 科学通报 , 2002, (S1) : 103 - 108
  • [6] 库车油气系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赵孟军
    卢双舫
    李剑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6) : 4 - 7
  • [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成藏期次研究
    高岗
    黄志龙
    刚文哲
    [J]. 古地理学报, 2002, (02) : 98 - 104
  • [8] 库车前陆逆冲带天然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赵靖舟
    戴金星
    [J]. 石油学报, 2002, (02) : 6 - 10+7
  • [9] Kinetic simulating experiment on the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kerogen[J]. 熊永强 ,王云鹏 ,申家贵 ,肖贤明 ,刘德汉 ,耿安松 ,贾蓉芬.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2(01)
  • [1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天然气气源对比
    李剑
    谢增业
    李志生
    罗霞
    胡国艺
    宫色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5) : 29 - 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