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与失独群体自我增能

被引:6
作者
郝彩虹
机构
[1] 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失独群体; 互联网使用; 自我增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69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1204 ; 050302 ;
摘要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和运行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们互动的形式、范围和方式,而且拓展了人们行动的潜能。作为沉浸于失去独生子女痛苦中的父母,失独群体本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为他们建立了群体内部的联络和支持机制。群内关系由最初的抱团取暖、同命互助,发展为群体自觉、团结维权,进而到各执一词、分歧出现,最后在讨论、协商与反思中达成求同存异、共同维权。互联网的使用重构了弱势群体本身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群体以及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网络社会公民有序参与人大立法的路径与思考 [J].
顾丽梅 .
浙江学刊, 2013, (01) :109-115
[2]   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与决策机制 [J].
王向民 .
社会科学, 2012, (12) :35-43
[3]   互联网动员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 [J].
汪建华 .
开放时代, 2011, (11) :114-128
[5]   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J].
张文宏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4) :68-73
[6]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 [J].
彭兰 .
社会科学战线, 2011, (07) :149-158
[8]   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J].
刘学民 .
政治学研究, 2010, (04) :83-90
[9]   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个体发生机制的归因分析 [J].
陈联俊 .
理论与改革, 2010, (03) :94-97
[10]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 [J].
陈联俊 .
政治学研究, 2010, (02) :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