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体古生物推算古温度的新发展

被引:3
作者
魏国彦
机构
[1] 美国耶鲁大学地质及地球物理学系
关键词
转换函数; 海温; 古温度; 海表温度; 水温; 反应面; 统计性质; 主成份分析; 有孔虫; 西太平洋; 化石组合;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93.02.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1992年9月在德国基尔举行的第四届古海洋学大会上,在许多相异的课题组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十数篇以微古化石含量推算古温度的报告,有的在原有方法基础上进行加工,实验与发展,有的提出崭新方法,更有的针对数据资料及各类方法的统计性质深入分析、比较。这个现象一方面标志着学者对七十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的转换函数(trans—fcrfunction)的检讨和精致化,另一方面表现了新方法的开拓及实践。会议工作组原本没预期到有这样丰富多姿的报告共同指向这一问题,否则可以组成一个面面俱到,引人深思的专题组,不但微古生物学者能集思广益,更多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气候模型学者更能警觉到古温度转换方法中的假设、缺陷及可能的解决之道。我谨就观察所及,把这些报告抓梳出来,放在方法论的架构上,报道目前古温度转换方法的发展概况。 古温转换方法分成五大类,各类之下或有细分、变化或延展。第一类是Berger在60年代提出的[物种最适度方法](species preference temperature aquation),基本上是将各化石种的最适生存温度加权平均。第二类是Imbrie和Kipp在1971年提出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64+82 +82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