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合面法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模型与试验研究

被引:28
作者
王雯 [1 ]
吴洁蓓 [1 ]
傅卫平 [1 ]
高志强 [1 ]
杨红平 [2 ]
田小龙 [1 ]
李鹏阳 [1 ]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
[2] 天水师范学院工学院
关键词
法向结合面; 微凸体; 动态接触刚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H114 [机械强度];
学科分类号
080203 ;
摘要
机械结合面经常可能在动态条件下工作,使得结合面的接触状态偏离静态工作状态,导致接触刚度发生改变。为了揭示动态接触刚度的变化规律,考虑两个粗糙结合表面上单个微凸体由弹性变形向弹塑性变形以至最终向完全塑性变形转化的接触过程,建立一个振动周期内各变形阶段微凸体的平均接触刚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高斯分布假设,建立整个粗糙结合表面的动态接触刚度解析模型。该模型揭示了接触面压、振动频率和相对位移振幅对动态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并与试验结果和静态接触刚度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法向动态接触刚度和静态接触刚度与接触面压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但有一定偏离。这种偏离程度随动态位移幅值和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分别呈线性和非线性增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区分弹性与塑性变形的结合面法向校正模型 [J].
田红亮 ;
钟先友 ;
赵春华 ;
赵新泽 ;
方子帆 ;
刘芙蓉 ;
朱大林 ;
林卫共 ;
晏红 .
机械工程学报, 2014, 50 (17) :107-123
[2]   基于分形几何与接触力学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 [J].
杨红平 ;
傅卫平 ;
王雯 ;
杨世强 ;
李鹏阳 ;
王伟 .
机械工程学报, 2013, 49 (01) :102-107
[3]   一种结合部法向刚度的预估方法 [J].
王世军 ;
赵金娟 ;
张慧军 ;
缑鹏 ;
马敬志 ;
黄玉美 .
机械工程学报, 2011, 47 (21) :111-115+122
[4]   接触界面法向刚度等效的新方法 [J].
刘恒 ;
刘意 ;
王为民 .
机械工程学报, 2011, 47 (17) :37-43
[5]   粗糙机械结合面的接触刚度研究 [J].
李辉光 ;
刘恒 ;
虞烈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2011, (06) :69-74
[6]   结合面静态接触参数的统计模型研究 [J].
尤晋闽 ;
陈天宁 .
振动与冲击, 2010, 29 (11) :47-50+252
[7]   结合面法向动态参数的分形模型 [J].
尤晋闽 ;
陈天宁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9, (09) :91-94
[8]   新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 [J].
赵永武 ;
吕彦明 ;
蒋建忠 .
机械工程学报, 2007, (03) :95-101
[9]   用实验模态与有限元方法识别结合面接触刚度的方法 [J].
张学玲 ;
唐毅 ;
徐燕申 .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5, (11) :60-62+64
[10]   基于接触分形理论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J].
张学良 ;
温淑花 .
农业机械学报, 2002, (03) :9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