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大鼠急性肠缺血后血浆D-乳酸的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关系
被引:49
作者:
姚咏明
盛志勇
吴叶
于燕
陆连荣
机构:
[1] 解放军第三○四医院烧伤研究所,解放军第三○四医院烧伤研究所,解放军第二○八医院外四科,解放军第三○四医院烧伤研究所,解放军第三○四医院烧伤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来源:
关键词:
D-乳酸;
通透性;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74 [肠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时门、体循环 D-乳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75分钟后松夹进行重灌注的模型,分别于术前,阻断末,松夹后0.5,2,6小时活杀动物,观察门静脉和体循环 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素含量及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缺血75分钟后大鼠门静脉 D-乳酸水平较伤前值显著上升(P<0.05),再灌注后呈进一步持续升高趋势。外周血 D-乳酸的改变与门脉血基本一致,各时相点与门脉血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血浆 D-乳酸含量与肠粘膜损伤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与此同时,大鼠肠缺血75分钟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迅速上升,再灌注后2小时达峰值。结论急性肠缺血再灌注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使门、体循环 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其含量与小肠粘膜损害密切相关。因此,D-乳酸可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应用于急性肠粘膜损害的早期诊断。
引用
收藏
页码:266 / 269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