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

被引:55
作者
邓新星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建构路径;
D O 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16.05.002
中图分类号
D633 [民族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030402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N].余晓洁;.人民日报.2016,
[2]  
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N].李斌;霍小光;.人民日报.2014,
[3]   American patriot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 [J].
Huddy, Leonie ;
Khatib, Nadia .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7, 51 (01) :63-77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出版社.2015,
[5]  
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M].周大鸣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6]  
社群主义.[M].俞可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  
中国国情学.[M].吴泽;朱贤枚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8]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 [J].
朱碧波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2 (01) :26-32
[9]   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浅论 [J].
柏贵喜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1) :34-39
[10]   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 [J].
周平 .
学术探索, 2009, (06)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