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晚中生代富碱高钾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13
作者
龚日祥
卢成忠
机构
[1]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晚中生代;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A型花岗质岩石; 浙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浙西晚中生代侵入岩分布广泛,在江山、龙游和遂昌三县(市)接壤地带厘定出一套富碱高钾花岗岩类。初步研究表明,以往被认为是I型的该套花岗质岩石应属铝质A型花岗质岩石,在空间上明显受江山—绍兴断裂带及其柘岱口—溪口断裂带的控制,呈北东向带状展布。该岩类由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正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以富碱高钾为显著特点,莱特碱度率(A.R)为2.14~5.76,过碱指数(AKI值)为0.58~0.96(平均0.83),偏铝到过铝质(A/NKC=0.93~1.30,平均1.05),富含稀土元素(∑REE=226.65×10-6~429.18×10-6)和较高的Zr+Nb+Ce+Y元素组合值(282×10-6~826×10-6,平均482×10-6),而亏损Ba、Ta、Nb、P、Ti等,在Na2O-K2O成因类型判别图解中全部落入A型花岗岩区,反映其具A型花岗质岩石的成分特征。洪公岩体与沐尘岩体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2~1.6Ga,反映其主要起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背景、构造被动定位特点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该套富碱高钾花岗岩类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是早白垩世早期该区重要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2343 / 235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国际地层表(2004) [J].
F.M.Gradstein ;
金玉玕 ;
王向东 ;
王玥 .
地层学杂志, 2005, (02) :98-98
[2]   西昆仑阿卡阿孜山杂岩体的特征和成因 [J].
谌宏伟 ;
罗照华 ;
莫宣学 ;
詹华明 .
现代地质, 2005, (02) :189-197
[3]   浙东南中生代晚期火山岩Nd同位素组成及其地层学意义 [J].
俞云文 ;
徐步台 ;
陈江峰 ;
董传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1) :62-69
[4]   粤西阳春中生代钾玄质侵入岩及其构造意义:Ⅱ .微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地球化学 [J].
李献华 ;
周汉文 ;
刘颖 ;
李寄嵎 ;
陈正宏 ;
于津生 ;
桂训唐 .
地球化学, 2001, (01) :57-65
[5]   粤西阳春中生代钾玄质侵入岩及其构造意义: Ⅰ.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J].
李献华 ;
周汉文 ;
刘颖 ;
李寄 ;
陈正宏 ;
于津生 ;
桂训唐 .
地球化学, 2000, (06) :513-520
[6]   浙江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岩系层序和时代附视频 [J].
俞云文 ;
徐步台 .
地层学杂志, 1999, (02) :58-67
[7]   浙江省中生代火成岩的Nd-Sr同位素研究 [J].
沈渭洲 ;
凌洪飞 ;
王德滋 ;
徐步台 ;
俞云文 .
地质科学, 1999, (02) :98-107
[8]   浙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地壳演化──Ⅰ.显生宙花岗岩类 [J].
王一先 ;
赵振华 ;
包志伟 ;
李献华 .
地球化学, 1997, (05) :1-15
[9]   浙东南某些中生代侵入岩体的40Ar-39Ar年龄测定 [J].
陈江峰 ;
周泰禧 ;
印春生 ;
K.A.Foland .
岩石学报, 1991, (03) :37-44
[10]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M]. 地质出版社 , 肖庆辉等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