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岸外夏季上升流区22万年来东亚季风的沉积与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15
作者
青子琪
刘连文
郑洪波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粒度; 地球化学元素; 东亚季风; 夏季上升流; 南海;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5.02.012
中图分类号
P736.222 []; P736.4 [海洋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对中德合作“太阳号”95航次的17954柱状样上部11.2m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与化学元素分析,获取了大约22万年来东亚季风在南海越南岸外上升流区演变的沉积与地球化学记录。结果显示,该站位沉积物颗粒较细,为典型的半深海型沉积,颗粒大小主要为2~8μm,几乎没有大于63μm的颗粒。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含量及中值粒径大小呈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冰期时,中值粒径较大,介于8~63μm间的颗粒明显增多,指示了干而冷的冬季风加强;间冰期时,2~8μm的细颗粒为主要成分,反映冬季风减弱而夏季风加强。研究认为沉积物粒度的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海面变化有关。与生产力有关的Sr和Ba两个元素的含量总体在间冰期时增加,Ba/(Zr+Rb)可以指示生产力变化,Sr/(Zr+Rb)反映了碳酸盐含量变化。在间冰期Ba/(Zr+Rb)值较高,显示了海洋生产力较高,指示了较强的夏季风。17954孔的Ba/(Zr+Rb)呈现较强的2万年岁差周期变化,在氧同位素3期呈现最大值,指示了该时期夏季风特强。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南海晚第四纪上升流区海水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 [J].
黄宝琦 ;
翦知湣 ;
成鑫荣 ;
汪品先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1) :948-952
[2]   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J].
安芷生 ;
刘晓东 .
科学通报, 2000, (03) :238-249
[3]   越南岸外晚第四纪上升流与东亚夏季风变迁 [J].
黄宝琦 ;
苑知湣 .
第四纪研究, 1999, (06) :518-525
[4]   距今40~30ka青藏高原特强夏季风事件及其与岁差周期关系 [J].
施雅风 ;
刘晓东 ;
李炳元 ;
姚檀栋 .
科学通报, 1999, (14) :1475-1480
[5]   东亚冬、夏古季风变化的相位差及热带太平洋在季风变化中的驱动作用 [J].
熊尚发,刘东生,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1996, (03) :202-210
[6]   第四纪时期东亚季风变化的动力机制 [J].
丁仲礼,余志伟 .
第四纪研究, 1995, (01) :63-74
[7]   二百五十万年来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变化的阶段性耦合过程 [J].
刘东生 ;
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1992, (01) :12-23
[8]  
中国近海地质[M]. 地质出版社 , 许东禹等主编, 1997
[9]  
Winter upwelling off Luzon in the NortheasternSouth China Sea .2 Shaw P 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