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被引:42
作者
张银波
代光智
毛文君
杨德华
秦小荣
机构
[1] 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关键词
社区; 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因素分析; 横断面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73.2 [社区护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11 ;
摘要
目的:了解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成都市金牛区14个社区和青羊区10个社区建档立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抽取档案编号尾数为奇数的患者,通过随访,共获得有效资料258份。采用一般情况量表调查社会人口学资料;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调查患者临床情况;用世界卫生组织简明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患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环境等4个领域的生活质量;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调查患者的社会功能。运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逐步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生活质量量表的4个领域中,躯体健康分与社会关系分(r=0.73)、环境分(r=0.52)呈正相关,其余各因素的得分之间呈弱相关;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疾病症状(PANSS)和社会功能(SDSS)等评分与生活质量分相关(均P<0.05),即:年龄越大的患者对其生活环境抱怨越多;女性患者的躯体健康问题要多于男性患者;独身的患者(未婚、离异和丧偶)较结婚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社会关系问题;阴性症状明显的患者,其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受损更为严重;而阳性症状明显的患者,只是躯体健康方面受损严重;社会功能较好的患者,其社会关系更融洽,对目前的环境更满意。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多种因素存在相关,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疾病症状和社会功能等,这为制定改善社区患者生活质量的综合干预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12 / 5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李守春 ;
卢振胜 ;
胡雅伟 ;
杨瑞香 ;
秦东 ;
葛欣伟 ;
汪敏 ;
杨敏 ;
孔祥娟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0 (01) :46-48
[2]   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J].
张海杰 ;
靳新霞 .
精神医学杂志, 2009, 22 (05) :368-370
[3]   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 [J].
王蕾 .
山东精神医学, 2006, (04) :284-285
[4]   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J].
昌延力 ;
李文咏 ;
项玉涛 ;
谢凌 ;
高亮 ;
陈国澜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04) :10-11
[5]   住院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J].
李洁 ;
刘少文 ;
周涵辉 ;
肖勃 ;
王俊清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2, (03) :195-197
[6]   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及其应用 [J].
何燕玲 ;
张明园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7, (06) :35-37
[7]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张明园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8]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bjective living conditions in relation to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mmunity-based individuals of schizophrenia in Hong Kong [J].
Yeung, Frederick Ka Ching ;
Chan, Sunny Ho Wan .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006, 15 (09) :1459-1469
[9]  
Hospital and community-based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in Hong Kong.[J].Grace W. L. Chan;Gabor S. Ungvari;Daniel T. L. Shek;John J. P. Leung†.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3, 4
[10]  
Quality of well-being in late-life psychosis.[J].Thomas L. Patterson;Robert M. Kaplan;Igor Grant;Shirley J. Semple;Sherry Moscona;William L. Koch;M.Jackuelyn Harris;Dilip V. Jeste.Psychiatry Research.19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