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3
作者
江来利,刘贻灿,苏文,吴维平
机构
[1]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大别山,超高压,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至少经过5期变形。第1期产生于榴辉岩相变质前;第2期大致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同步.岩石产生紧密同斜褶皱及榴辉岩相糜棱岩;第3期产生于超高压变质岩向中地壳折返的过程中,以榴辉岩的布丁化及基质的透入性剪切为特征;第4期主要形成剪切条带及伸展沿劈理.是大别山碰撞后差异隆升,岩层向南滑脱的结果;最后一期为脆性变形,岩层沿北东向断层产生左行平移。通过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分析,可以了解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的构造运动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7+8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J].
朱光 ;
徐嘉炜 ;
孙世群 .
地质论评, 1995, (05) :452-456
[2]   大别山区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汤加富,钱存超,高天山 .
安徽地质, 1995, (02) :29-36
[3]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背景 [J].
江来利 ;
徐树桐 ;
刘贻灿 ;
苏文 .
地质论评, 1995, (03) :229-237
[4]   桐城桐山-庐江大化下古生界飞来峰及其地质意义 [J].
汪来利,刘贻灿,石永红 .
安徽地质, 1994, (Z1) :141-146
[5]   大别山石马地区榴辉岩P-T-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 [J].
肖益林 ;
李曙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3, (03) :239-250
[6]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J].
徐树桐 ;
江来利 ;
刘贻灿 ;
张勇 .
地质学报, 1992, (01) :1-14+97
[7]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冷却历史的多重扩散域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 [J].
陈文寄 ;
T.M.Harrison ;
M.T.Heizler ;
刘若新 ;
马宝林 ;
李继亮 .
岩石学报, 1992, (01)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