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塔巴庙地区上古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

被引:14
作者
周文
张哨楠
李良
苏付义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研究院
关键词
塔巴庙地区; 上古生界; 气藏; 区域性裂缝; 成藏概念模式; 残余气藏; 次生气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体分布特征,区域性裂缝的纵向分布特征,烃源岩、储层、盖层组合特征,纵向上各层的地层压力分布、天然气成分特征等,对盒2~3段、山1~2段、太2段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油气成藏中区域性裂缝起了关键的通道作用。下伏太原组、山西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造成了盒2~3段气藏的压力系数高和天然气轻烃(CH4)含量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气成藏概念模式。指出山1~2段、太2段气藏属于经过再次运移"破坏"后的"残余气藏",盒2~3段气藏属于裂缝形成后下伏天然气再次运移聚集形成的"次生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606 / 6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2]  
裂缝性油气储集层评价方法[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周文编著, 1998
[3]  
裂缝性致密油气储集层[M]. 地质出版社 , 王允诚等编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