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关村”论我国管理层收购“做亏模式”的控制

被引:10
作者
杨咸月 [1 ]
何光辉 [2 ]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2] 不详
关键词
中关村管理层收购; 做亏模式; 控制;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06.07.004
中图分类号
F279.21 [企业组织与体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关村”管理层收购表面上看是因为“亏损”企业的大股东急于脱手,经营者进行“蛇吞象”式的收购。实际上是一种效仿者众的管理层收购“做亏模式,”为了达到“将企业做亏后再买之”的目的,经营者通常处心积虑,从一开始就采取措施倒逼大股东就范;其危害十分巨大,不仅保护中小投资者将落空,上市公司扭亏增盈无望,而且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会成泡影。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针对“做亏模式”不同阶段特点予以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2]   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公平与效率:一个实证分析 [J].
刘德光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 (01) :103-108
[3]   1999—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研究——兼论EMBO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J].
毛道维 ;
蔡雷 ;
任佩瑜 .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0) :74-81
[4]   中国企业境外离岸化发展理性分析 [J].
何光辉 ;
杨咸月 .
世界经济研究, 2003, (09) :63-67+88
[5]   管理层收购的四大问题 [J].
何光辉 ;
杨咸月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04) :48-52
[6]   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 [J].
王红领 ;
李稻葵 ;
雷鼎鸣 .
经济研究, 2001, (08) :61-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