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东部饶河杂岩的就位时代与东北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89
作者
程瑞玉 [1 ]
吴福元 [2 ]
葛文春 [1 ]
孙德有 [1 ]
柳小明 [3 ]
杨进辉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3]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饶河地区; S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Lu-Hf同位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黑龙江省东部饶河杂岩由含放射虫深海沉积岩以及镁铁质的熔岩和侵入岩组成,并被视为大洋壳的残片。该杂岩被晚期蛤蚂河和太平村花岗岩侵入。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上述两花岗岩岩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其中蛤蚂河岩体形成于131、124和~115Ma三个阶段,太平村岩体形成于111~114Ma左右。饶河杂岩中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6±1Ma,深海沉积岩中最晚出现的放射虫的时代为160~150Ma,显示饶河杂岩的就位应发生在150~131Ma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地磁资料显示本区自晚三叠世—侏罗纪有明显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北移现象:从而表明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以前该区存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走滑作用。岩石学研究显示,两花岗岩岩体中均存在岩浆结晶成因的堇青石,并具有过铝质花岗岩的特点,为典型的来源于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Hf同位素测定发现,这些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较高的176 Hf/177Hf同位素比值和较正的εHf(t)值,以长英质地壳为源岩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为500~780Ma,说明其源岩应为新元古代—显生宙新增生的地壳物质,从而反映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前本区曾发生过显著的地壳抬升与风化剥蚀。
引用
收藏
页码:353 / 376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U-Pb同位素定年标准锆石的Hf同位素 [J].
徐平 ;
吴福元 ;
谢烈文 ;
杨岳衡 .
科学通报, 2004, (14) :1403-1410
[2]   东北地区新生代侵入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与稀土元素成分分析 [J].
袁洪林 ;
吴福元 ;
高山 ;
柳小明 ;
徐平 ;
孙德有 .
科学通报, 2003, (14) :1511-1520
[3]   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体古地磁学研究 [J].
杨惠心 ;
李朋武 ;
禹惠民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8, (02) :3-5
[4]   放射虫化石及地体对比研究 [J].
张庆龙 ;
水谷伸治郎 .
古生物学报, 1997, (02) :113-120
[5]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与日本美浓地区古地磁结果对比及意义 [J].
李朋武 ;
张世红 ;
申宁华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7, (01) :63-67
[6]   乌苏里地区构造新探索 [J].
邵济安 ;
王成源 ;
唐克东 .
地质论评, 1992, (01) :33-39
[7]   那丹哈达地体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J].
邵济安 ;
唐克东 ;
王成源 ;
臧启家 ;
张允平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1, (07) :744-751
[8]   那丹哈达岭地层与地体的关系 [J].
邵济安 ;
王成源 ;
唐克东 ;
张勤运 .
地层学杂志, 1990, (04) :286-291
[9]   那丹哈达地体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的关系 [J].
水谷伸治郎 ;
邵济安 ;
张庆龙 .
地质学报, 1989, (03) :204-216
[10]   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 [J].
李春昱 ;
王荃 ;
张之孟 ;
刘雪亚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0, (00) :11-1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