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被引:29
作者
王之田
秦克章
机构
[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铜矿床; 成矿; 有色金属矿床; 褶皱系; 坳陷带; 中、新生代; 康滇地轴; 块状硫化物矿床; 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 海相沉积; 成矿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布特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123个铜矿床的综合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地壳固化较晚,随着板块增生,铜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2.世界主要铜矿类型在我国多已发现,以斑岩型最重要,并明确划分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过渡层间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3.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时代延续长,产于其中的铜矿比例较其它国家大。4.可分7个成矿期,主要为中生代,其次为中(晚)元古代和新生代。地史早期成矿作用较单一,而晚期成矿作用多样化。地史早期占优势的是与玄武岩浆、沉积(海相)变质作用有关的铜矿类型,而晚期占优势的是同花岗岩浆活动和陆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类型。5.可划分出13个成矿集中区,其中以下扬子坳陷带、三江褶皱系、江南地轴和康滇地轴比较重要。6.中国地壳活动性较强,多旋回演化引起的成矿继承性、多种类型共存和多成因复合成矿现象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