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砂岩型铀矿后生蚀变地球化学性质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73
作者
吴柏林 [1 ]
刘池阳 [1 ]
张复新 [1 ]
方锡衍 [2 ]
刘雄 [3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3] 核工业大队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砂岩型铀矿; 后生蚀变; 同位素; 流体作用; 绿色蚀变; 漂白蚀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9.14 [铀];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胜砂岩型铀矿具有大规模控矿绿色蚀变和漂白蚀变带、其氧化蚀变仅为蚀变残留等特征而与国内吐哈、伊犁盆地南缘等铀矿明显不同,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研究区该主要后生蚀变相关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东胜矿床形成的特殊性:早期形成铀矿化的古层间氧化带在强还原性环境下,经二次还原作用改造形成了控矿的绿色蚀变带,二者皆具有低有机碳,低ΣS,高Th/U值的特征。铀矿化蚀变有机碳、δD、δ18O含量在各蚀变阶段中最高,Th/U值最低。分布于延安组顶部的漂白蚀变是表生氧化岩石在还原性环境下经还原改造形成,其Th/U值高,TFe含量低。总之,东胜矿床各种蚀变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的矿床成因信息是,绿色蚀变和漂白蚀变及铀矿化的形成处于一种相对较强的还原性环境。在成岩作用,古氧化蚀变、漂白蚀变、绿色蚀变以及铀矿化的序列演化中,流体作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环境的过渡性转变出现在铀矿化阶段。对黄铁矿硫同位素以及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及其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流体主要由大气降水、来自下部的煤成气以及与含矿目的层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的有机酸混合组成。因而,东胜矿床的形成是无机—有机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740 / 7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地质与成矿作用.[D].吴柏林.西北大学.2005, 03
[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M].郑永飞;陈江峰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
[3]  
同位素水文地质概论.[M].王恒纯主编;.地质出版社.1991,
[4]  
地球化学.[M].赵伦山;张本仁编著;.地质出版社.1988,
[5]  
稳定同位素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M].张理刚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王锋 ;
陈洪 .
地质学报, 2005, (06) :737-747
[7]   吐哈盆地西南缘砂岩型铀矿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J].
吴伯林 ;
权志高 ;
魏观辉 ;
彭新建 ;
王金平 ;
李占游 ;
徐高中 ;
刘池阳 ;
张复新 .
矿床地质, 2005, (01) :34-43
[8]   油气圈闭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关系探讨 [J].
孙晔 ;
李子颖 ;
肖新建 ;
侯高文 .
铀矿地质, 2004, (06) :337-343
[9]   鄂尔多斯深盆气与铀矿化关系初探 [J].
张如良 .
铀矿地质, 2004, (04) :213-218+234
[10]   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床后生蚀变矿物分带特征初步研究 [J].
肖新建 ;
李子颖 ;
陈安平 .
铀矿地质, 2004, (03) :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