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及未来趋势

被引:4
作者
涂晓兵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目标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2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货币政策引入中介目标始于1996年采用货币供应量M1、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日渐深入,从可测性、可控性、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以及抗干扰性等几个标准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宜性都受到了不断的质疑。其原因,一是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二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两大"掣肘";三是信用链条的断裂导致货币传导机制不畅;四是"迷失的货币"假说。因此这都要求我们对现有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不应当是某个单一目标制,而应该是一个目标体系,即以通货膨胀率为主,同时监测利率、汇率的目标框架。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迷失的货币与突发性通货膨胀[J].裴平,韩贵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01)
  • [2] 我国股票价格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分析[J].于长秋. 上海金融.2004(04)
  • [3]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夏斌,高善文,陈道富. 金融研究.2003(12)
  • [4]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实践和经验[J].戴根有. 金融研究.2003(01)
  • [5] 股市财富效应与货币供应量的互动关系[J].吕立新. 财贸经济.2002(11)
  • [6] 中国资本项目的变化及其宏观影响[J].姚枝仲,张亚斌. 世界经济.2001(08)
  • [7]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夏斌,廖强. 经济研究.2001(08)
  • [8]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J].钱小安. 中国金融.2000(09)
  • [9] 中国货币政策争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谢平,2002
  • [10]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戴根有主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