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地质灾害遥感研究
被引:1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姚鑫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戴福初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剑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
来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7年
/ 05期
关键词
:
地质遥感;
滑坡;
干热河谷;
三江地区;
金沙江;
崩塌堆积;
倾倒变形;
泥石流;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
083002 ;
0837 ;
摘要
:
遥感技术能快速全面、高性价比地获取地表信息,可以从宏观上对区域性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形成对区域性地质灾害分布、规模的定量认识,因此遥感技术已经在国外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金沙江德钦段河谷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遥感技术在该地区的环境地质调查的应用研究,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利用3种星载光学遥感影像对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目视解译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自然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地质灾害解译产生的影响,其次就本地区的环境地质遥感数据的选择与处理进行了说明,然后配合图片详细分析了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堆积、泥石流沟和倾倒变形)的解译特征。最后实地考察验证了解译的可行性,并分析总结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提高地质灾害解译研究的设想。
引用
收藏
页码:655 / 6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赵英时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
[2]
西南三江地区碰撞造山过程.[M].李兴振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3]
RS+GCPs获取滑坡基本信息
[J].
王治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王治华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01)
:97
-104
[4]
不同融合方法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J].
廖崇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廖崇高
;
杨武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杨武年
;
濮国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濮国梁
;
徐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徐凌
;
秦岩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秦岩宾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294
-298
[5]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环境特性对荒漠化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刚才
;
刘淑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
刘淑珍
.
山地研究,
1998,
(02)
:156
-159
←
1
→
共 5 条
[1]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赵英时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
[2]
西南三江地区碰撞造山过程.[M].李兴振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3]
RS+GCPs获取滑坡基本信息
[J].
王治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王治华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01)
:97
-104
[4]
不同融合方法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J].
廖崇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廖崇高
;
杨武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杨武年
;
濮国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濮国梁
;
徐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徐凌
;
秦岩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秦岩宾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294
-298
[5]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环境特性对荒漠化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刚才
;
刘淑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
刘淑珍
.
山地研究,
1998,
(02)
:156
-15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