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移方式与污染控制

被引:3
作者
赵大平 [1 ]
Tony Fang [2 ]
机构
[1]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贸学院
[2] York University HRM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转移; 污染控制;
D O I
10.19654/j.cnki.cjwtyj.2013.08.004
中图分类号
X50 [一般性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制造业转移过程中污染扩散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内陆地区不具有承接高污染产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是否就意味着污染转移?对于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制造业转移的规律和动力,然后运用该理论模型,针对两个企业案例进一步分析验证制造业以并购、合资和合作等方式转移,能提高中西部地区污染企业的技术和制造规模,有效降低上游地区的污染程度,从而减少上游地区污染扩散导致的危害。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动态面板分析 [J].
未良莉 ;
孙欣 ;
王立平 .
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0) :23-27
[2]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 [J].
李小平 ;
卢现祥 .
经济研究, 2010, 45 (01) :15-26
[3]   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匹配及类型选择 [J].
赵顺龙 .
江海学刊, 2009, (03) :90-96
[4]   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 [J].
邓柏盛 ;
宋德勇 .
国际贸易问题, 2008, (04) :101-108
[5]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协调途径——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模式探索 [J].
邓国军 ;
王树功 ;
周永章 .
珠江经济, 2007, (06) :29-34
[6]   关注西部: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 [J].
杨昌举 ;
蒋腾 ;
苗青 .
环境保护, 2006, (15) :34-38
[7]   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沙文兵 ;
石涛 .
世界经济研究, 2006, (06) :76-81+89
[8]   “硅谷模式”及对建立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启迪 [J].
王丁宏 .
科学·经济·社会, 2002, (03) :47-50
[9]  
中国的经济制度[M]. 中信出版社 , 张五常, 2009
[10]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Mielnik, O ;
Goldemberg, J .
ENERGY POLICY, 2002, 30 (02)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