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被引:15
作者
寒川一成
刘光杰
沈君辉
机构
[1] 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日本筑波,浙江杭州,浙江杭州
关键词
中国杂交稻; 抗虫性; 白背飞虱; 褐飞虱; 二化螟; 三化螟;
D O I
10.16819/j.1001-7216.2003.s1.005
中图分类号
S435.11 [稻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介绍了高度感虫的中国杂交稻推广带来水稻害虫生态地位发生的变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升为杂交稻上最突出的极易爆发成灾的重要害虫。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白背飞虱只是水稻上的次要害虫 ,但 80年代以来其种群大大增加。由于它从中国南部杂交稻种植区大范围迁飞 ,白背飞虱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粳稻上的重要害虫。由于种植具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杂交稻组合 ,褐飞虱种群曾得到暂时的控制。然而 ,抗虫性的杂交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稻飞虱迁飞区推广以后 ,褐飞虱生物型发生了改变 ,对抗虫品种产生了适应性。 1990年以后 ,以前表现抗虫的杂交稻变得高感褐飞虱。缺乏抗虫性主基因不是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超感性的充分理由 ,杂交稻旺盛生长的杂种优势可能是稻飞虱生殖力提高的部分原因。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的超感虫性是从不育系遗传而来的。因此 ,杂交稻抗虫性的提高有赖于不育系的改良。利用持久抗性和多抗性的IR品种如IR6 4作为恢复系是改善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杂交稻上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也有所增加。与常规稻相比 ,杂交稻是一种更有利的食料植物且耐虫性更强。进行水稻产量损失的估计 ,尤其是水稻本身对螟虫为害的补偿能力 ,以及螟虫和杂交稻之间的生态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评价杂交稻对螟虫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J].
刘光杰 ;
付志红 ;
沈君辉 ;
张亚辉 .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01) :53-57
[3]   9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存活与繁殖的影响 [J].
郝树广 ;
程遐年 ;
张孝羲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2) :39-42
[4]   二代白背飞虱对杂交籼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J].
王兆民 ;
樊坪升 ;
朱友根 .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01) :37-38
[5]   籼型杂交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 [J].
王建军俞晓平吕仲贤陶林勇石守鋆董文其 .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04) :242-244
[6]   偏大穗型杂交晚稻金优198的选育与应用 [J].
严钦泉 .
杂交水稻, 1999, (05) :14-16
[7]   杂交水稻的褐飞虱抗性研究 [J].
王建军 ;
俞晓平 ;
陶林勇 ;
吕仲贤 ;
石守鋆 ;
董文其 .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04) :3-6
[8]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暴发特点及预警指标体系 [J].
肖英方 ;
顾正远 ;
曲小波 ;
王林贵 ;
陈明亮 ;
陈海新 ;
王善璞 ;
胡正明 .
昆虫知识, 1999, (01) :1-2
[9]   白背飞虱猖獗频率增加与杂交稻面积增加的关系分析 [J].
唐启义 ;
胡国文 ;
唐健 ;
胡阳 ;
程家安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5) :84-87
[10]   早稻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及其生化基础研究 [J].
刘光杰 ;
黄和平 ;
谢秀芳 ;
桂丽琴 ;
方蔚然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5) :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