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丝核菌毒素的产生及与致病力的关系

被引:36
作者
徐敬友
张华东
张红
童蕴慧
徐艳
陈夕军
纪兆林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水稻; 立枯丝核菌; 毒素; 致病力;
D O I
10.16872/j.cnki.1671-4652.2004.02.015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培养滤液经活性炭吸附、甲醇洗脱、旋转蒸发浓缩获得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粗毒素能诱发水稻叶片产生似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明显抑制水稻胚根生长,致使水稻幼苗萎蔫;粗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强,当稀释至200倍时仍具有一定生物活性;不同菌株产毒能力差异明显,且与致病力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显示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菌最佳产毒条件为:菌丝在改良Richard培养液(pH 7)中,25~30℃下黑暗培养15~20 d,每隔6或12 h人工振荡1次。水稻不同抗(特青和J-85)、感(LMNT)品种的胚根和幼苗对粗毒素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预示毒素可用于水稻品种抗纹枯病的初步鉴定。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PhytotoxicmetabolitesofRhizoctoniasolani.2AokiH,SassaT,TamuraT.Nature.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