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晚发性心性猝死

被引:19
作者
杨华
吴福康
机构
[1] 扬州市人民医院心研室
关键词
心脏性碎死; 心功能不全; EF; 室性心律失常; 晚发性; 晚电位; 束支阻滞; AMI; 室速; 室壁瘤; 膨胀瘤; 折返激动; 缺血心肌; 心纹痛;
D O I
10.16806/j.cnki.issn.1004-3934.1992.02.004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2周后,病人已渡过危险期,离开监护病房(CCU),进入康复阶段,此时发生心脏性猝死属晚发性心性猝死(Delayed Cardiac Sudden Death,DCSD)。由于它的发生机制与AMI后早期心脏性猝死有所不同,其预防、处理也有特殊性,故已日益引起重视。一、DCSD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 AMI后心脏性猝死大都见于AMI早期(数小时或数天内),其原因绝大部份是原发生室颤,其它如心脏停搏、心脏破裂只占少数。原发性室颤产生的电生理基础是“心电不稳定状态”,即心肌易于发生折返激动,易产生室颤。这种折返激动一般在左心室某一部位、多在缺血心肌的周边。电生理研究显示:急性心肌缺血时,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增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78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