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微量油

被引:7
作者
苏先功
王静芳
赵云英
杜瑞芝
李连科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荧光分光光度法; 四氯化碳; 氯代烃; 环烷烃; 环己烷; 荧光强度; 正己烷; 海水; 溶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前言 海水中石油所含有的多核芳烃组分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射荧光。利用这类组分的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可以表征这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区分油种,并可进行定量测定。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四氯化碳-正乙烷体系测定海水中的微量油(此外也有用二氯甲烷、石油醚、环己烷等作为溶剂的报导)。1973年Keizer和Gordon用荧光法测定海水中痕量油时,对二氯甲烷(正己烷溶解)与四氯化碳两种萃取剂(正己烷溶解)进行了比较。1974年他们使用同一方法评价了北大西洋海水中烃类污染的现状。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海洋站系统(IGOSS)污染(石油)监测实施方案指导中,采用了四氯化碳做萃取剂(正已烷溶解)的荧光法。1977年联合国组织制订全球联合调查海洋石油污染的试验计划及实施方案也推荐用四氯化碳-正己烷体系。因此欧美各国较普遍采用这个体系,1978年美国已将测定海上溢油时采用环己烷做萃取剂和溶剂列入了美国标准方法ASTM中。1979年Shigehara使用四氯化碳-正已烷体系测定了海洋环境中油的污染。1981年黄贤智用环己烷体系分析了厦门海区水中的油。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Guide to Operational Procadures for the IGOSS Pilot Project on Marine Pollution (Petroleum) Monitoring. IGOSS. .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