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新材料及猛犸象的起源与演化模式探讨

被引:11
作者
魏光飚 [1 ,2 ]
胡松梅 [3 ]
余克服 [4 ]
侯亚梅 [5 ]
厉新 [6 ]
金昌柱 [5 ]
王元 [6 ]
Jianxin ZHAO [7 ]
王文华 [8 ]
机构
[1]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
[2] 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6] 重庆自然博物馆
[7] Radiogenic Isotope Laboratory,Centre for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CMM),The University of
关键词
草原猛犸象; 松花江猛犸象; MSE; 异域成种; 走出东亚; 气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最新的研究材料表明,草原猛犸象(M.trogontherii)在中国的生存时代延续至晚更新世.起源于非洲的猛犸象(Mammuthus)自晚上新世(3.5~3.0Ma)首次进入欧亚大陆以来,东亚地区就成为了该世系的演化中心.罗马尼亚象(M.rumanus)→南方象(M.meridionalis)→草原猛犸象(M.trogontherii)→真猛犸象(M.primigenius)的转换很可能都完成于该地区,并且每一个新种的形成都伴随着随后的大规模扩散:走出东亚(OutofEastAsia).异域成种(allopatricspeciation)是猛犸象的主要成种方式.东亚之所以成为猛犸象新种形成的"发动机"和扩散中心,很可能与该地区自早更新世初(2.6Ma)以来经历了频繁而大幅度的气候、环境波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715 / 7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马圈沟遗址古地磁测年结果在欧亚大陆猛犸象演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魏光飚
    Adrian M.LISTER
    [J].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5, (03) : 243 - 244
  • [2] 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
    汪品先
    赵泉鸿
    翦知湣
    成鑫荣
    黄维
    田军
    王吉良
    李前裕
    李保华
    苏新
    [J]. 科学通报, 2003, (21) : 2206 - 2215
  • [3] 南海雷州半岛造礁珊瑚的质谱铀系年代及全新世高海面
    赵建新
    余克服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1, (20) : 1734 - 1738
  • [4] 陕西大荔一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汪洪
    [J].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8, (01) : 59 - 72+85
  • [5] 扎赉诺尔新出土的猛犸象
    程道宏
    王正一
    魏正一
    [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2, (01) : 88 - 89
  • [6] 中国的真马化石及其生活环境.[M].邓涛;薛祥熙著;.海洋出版社.1999,
  • [7] 中国的象化石.[M].周明镇;张玉萍著;.科学出版社.1974,
  • [8] 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志.[M].脊椎动物研究所高等脊椎动物组著;.科学出版社.1959,
  • [9] U-series dating of dead Porites coral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or episodic coral mortality over the past two centuries
    Yu, Ke-Fu
    Zhao, Jian-Xin
    Shi, Q.
    Chen, Te-Gu
    Wang, Pin-Xian
    Collerson, Kenneth D.
    Liu, Tung-Sheng
    [J].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2006, 1 (02) : 129 - 141
  • [10] Elephant fossil record from Italy: knowledge;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J].Maria R. Palombo;Marco P. Ferretti.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