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大港油田地洼型沉积的建造类型、含油性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被引:2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魏洲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谢建华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来源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1983年
/ 02期
关键词
:
油源岩;
含油性;
生油岩;
烃源岩;
沉积中心;
拉张;
生储盖组合;
火山岩建造;
生油凹陷;
大港油田;
大地构造;
地质构造;
D O I
:
10.16539/j.ddgzyckx.1983.02.001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大港地区,早侏罗世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地洼活动早期(J1),本区属正单位,沉积物不发育。中期(J2—K)建造类型自下而上为火山岩建造。砂岩、砂-泥岩建造,砂、砾岩建造及泥岩建造,稳定性小,厚度变化率最大可达14.8%,生油岩不好。晚期(E—Q)的建造类型复杂,有五大类十七个亚类,多呈透镜状、短带状分布,分选性较差,分洗作用弱,稳定性较小,岩性,岩相变化快,厚度变化率常大于3%,沉积中心迁移频繁。生油岩有五套,总厚度大于1600米,有机碳含量为0.5—1.9%,储层物性较好,生储盖配置得当,埋藏深度常大于2000米,地温梯度较高,成油条件好。 上述特点的形成受本区地洼余动期地壳的冷缩—下沉—拉张及地壳活动不平衡的地壳运动所控制。 根据本区地洼余动期地壳运动、构造型相及沉积建造的特点,对北西向拉张型断裂控制的油藏、沉积中心迁移(前进式和往复式)产生的多层油藏和环状、放射状构造控制的油藏值得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成矿构造研究法[M]. 地质出版社 , 陈国达 著, 1978
[2]
中国大地构造概要[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 主编, 1977
←
1
→
共 2 条
[1]
成矿构造研究法[M]. 地质出版社 , 陈国达 著, 1978
[2]
中国大地构造概要[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 主编, 197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