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的经济分析

被引:7
作者
孙泽生 [1 ]
曲昭仲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流域; 水污染治理; 激励相容; 自组织模式;
D O I
10.16011/j.cnki.jjwt.2008.03.001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只有通过融资激励机制来改变或强化各行政区域的污染治理和监督激励强度,才能实现流域上下游整体上的福利优化,有效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实现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本-收益的平衡。对流域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的分析表明,在中国现行水污染治理体制下,流域内各行政区域间的激励不相容导致了流域水污染的持续和加剧,也导致了地方政府污染治理监督强度和治理强度上明显的激励不足。通过自主协商和横向要素转移等自组织模式强化上游的治理、融资和监督激励,可有效地实现分散信息下的上下游之间的激励相容,推动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流域水环境的改善。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经济转型的低成本路径:和谐与合作 [J].
刘根荣 .
经济问题, 2007, (03) :27-29
[2]   论我国区际生态补偿制度之构建 [J].
秦鹏 .
生态经济, 2005, (12) :51-53
[3]   我国流域区际生态补偿:依据、模式与机制 [J].
陈瑞莲 ;
胡熠 .
学术研究, 2005, (09) :71-74
[4]   加总技术视角的公共物品自愿供给理论:研究进展 [J].
孙泽生 .
河南社会科学, 2005, (03) :61-65+73
[5]   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实现生态补偿 [J].
杜振华 ;
焦玉良 .
宏观经济研究, 2004, (09) :51-54
[6]   Optimal Control of Upstream Pollution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
Rudolf Kerschbamer ;
Nina Maderner .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1, 19 :343-360
[7]  
Henry Van Egteren,Jianmin Tang.Maxium Victim Benefit: A Fair Division Process in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Problem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7
[8]  
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9]  
(美)保罗·R.伯特尼,(美)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穆贤清,方志伟译.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  
王金南等著.中国水污染防治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