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测器在史前聚落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38
作者
毕硕本
计晗
陈昌春
杨鸿儒
沈香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关键词
史前聚落; 遗址—河流距离; 人地关系; 地理探测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遗址—河流距离是史前聚落遗址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省卢氏县为例,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采用基于PD,H值计算的连续性地理数据最优离散法,获取遗址—河流相关性定量数值,讨论和总结模型中等间距(EI)、百分位(QV)、自然断点(NB)、几何间隔(GI)4种分类方法,分别在裴李岗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期所表现的性能及适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聚落的结构、发展规律、分布和范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4个文化时期分别采用NB、QV、NB、GI及其分类数分别为8,8,8,6时,为离水距离因子的最优离散。该因子对遗址密度分布的决定力分别为39.5%、70.8%、73.0%和59.8%;2洪水切割作用导致河岸两旁的阶地逐渐崩塌,阶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古人类为了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将遗址沿河散开呈条带装分布。当阶地面积小到一定程度,聚落沿河流长度扩展的成本过高,便开始向远离河流部分扩张,因此离河距离因子呈先升后降;3从Q值提升强度看,NB/EI>GI>QV;从提升效率看,EI/GI>NB>QV;从决定力大小来看,GI>QV/NB>EI;4聚落结构由裴李岗时期的简单、稀疏和松散不断发展,分别在仰韶前、后期和龙山时期出现两极化、三段式,聚落发展影响因素由人口数量增长变为社会内部结构变化,聚落的分布和古人类活动范围距河流约正常人步行1~2.5 h的距离,且不断扩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J].
丁悦 ;
蔡建明 ;
任周鹏 ;
杨振山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05) :657-666
[2]   基于指数模型的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分布 [J].
毕硕本 ;
计晗 ;
梁静涛 ;
乔文文 ;
李禧亮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10) :1454-1462
[3]   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 [J].
鲁鹏 ;
田燕 ;
杨瑞霞 .
地理学报, 2012, 67 (10) :1375-1382
[4]   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形态研究 [J].
杨林 ;
裴安平 ;
郭宁宁 ;
梁博毅 .
地理科学, 2012, 32 (08) :993-999
[5]   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 [J].
何仁伟 ;
陈国阶 ;
刘邵权 ;
郭仕利 ;
刘运伟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8) :1055-1062
[6]   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J].
郭晓东 ;
马利邦 ;
张启媛 .
经济地理, 2012, 32 (07) :56-62
[7]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J].
吴立 ;
朱诚 ;
郑朝贵 ;
李枫 ;
马春梅 ;
孙伟 ;
李溯源 ;
水涛 ;
王鑫浩 ;
邵仕训 ;
周曜 ;
何婷婷 .
地理学报, 2012, 67 (07) :903-916
[8]   “基因图谱”视角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结构分析 [J].
王彬 ;
刘莎 .
地理科学, 2012, 32 (05) :584-590
[9]   汉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的空间格局 [J].
李中轩 ;
朱诚 ;
闫慧 .
地理科学, 2011, 31 (02) :239-243
[10]   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J].
朱丽东 ;
冯义雄 ;
叶玮 ;
王天阳 ;
李凤全 ;
李黎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1) :121-128